《天才源自刻意练习:通向成功的高效学习法》为什么只有一小部分人真正能够取得成就,大部分的回答无外乎这两条:一是努力工作。但我们知道很多人数年如一日,甚至数十年兢兢业业,做同样的工作,但结果仍是碌碌无为。另一个可能的回答是少数人具有天赋,所以能在他们的领域里取得成就。我们假设莫札特具有与生俱来的音乐才华,但科学证据表明,特殊的天赋才能并不导向伟大的成就。根据著名记者杰夫•科尔文的研究,无论是努力工作论,还是天赋论,这两者都是错误的,真正将普通人与卓越者拉开距离的是一种特殊的练习:刻意练习。《天才源自刻意练习:通向成功的高效学习法》揭示了杰出成就者的秘密,总结了刻意练习的6大特征,以及3种模式:音乐模式、国际象棋模式、体育模式,还特别介绍了一些通过刻意练习而获得世界级成就的人物。如果你想成为沃伦•巴菲特、杰克•韦尔奇、莫扎特、温斯顿•丘吉尔这样的人,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刻意练习,学会如何对结果进行分析,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练习,每个人都有可能获得成功,而不是仅仅取决于你的智商或者是情商。科尔文提出刻意练习的成功法则不仅适用于科学、音乐、艺术、商业领域,就是谈判、理财等技能,也同样可以依此方法来获得,帮助你脱离无效学习,突破自我极限,迈向人生更高阶位。
成功没有快车道
19世纪著名幽默大师乔希·比林斯(Josh Billings)说:“我们不了解的事情往往不会令我们陷入麻烦,我们了解的事情却并非如我们所想。”了解关于伟大成就新发现的第一步,就是让它来帮助我们辨别那些对我们而言似是而非的东西。不花一点时间来练习就能达到相应的等级。研究者之一,基尔大学(University of Keele)的约翰·斯洛波达(John Sloboda)教授说:“绝对没有证据显示成功有‘快车道’可走。”高尔顿接受这种观点,直到他读了表哥查尔斯·达尔文的著作。高尔顿的观点突然改变了,他热情地提出了自己的新理论。他写了一本奠基之作——《遗传的天才》。 他的观点非常简单:正如身高和其他身体特征通常都来自遗传一样,“卓越”也是如此。他说:“大多数情况下,有成就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地位较高的亲戚。”他整理了数百页《泰晤士报》上的讣告,尝试去证明这一观点。这些讣告的对象中包括法官、诗人、高级军官、音乐家、画家,此外还有牧师和摔跤选手等。特定领域的卓越表现存在于特定家族,因此,实现卓越成就的能力必然是遗传的,是天生存在的。我们发现的是什么因素对优秀的人不起作用。 ·不是经验。我们周围那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人们远没有达到他们所要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也有证据表明,在很多领域做出成就的人,数年之后反倒更糟。 ·不是特别的天生能力。大量的证据都质疑这种能力是否存在,即使存在某种能力,显然这种能力也不能决定一个人必然成为卓越人士。看起来拥有这种能力的人也不必然获得高成就,许多人的例子已证明了这一点。 ·不是智力和记忆力等一般的能力。研究发现,在许多领域内,智力和成就的联系微弱到几乎不存在;拥有中等IQ的人某些时候的表现非常出色,然而拥有高IQ的人某些时候的表现甚至达不到常人的水平。显然,记忆力看起来是能够获得的。更简单地说:作者所谓的“刻意练习”使这一切变得不同。或者正如他们在论文中鲜明陈述的那样:“行家和普通人的不同反映出,通过长时间的刻意努力,在特定领域内可显著提升表现水平。” 这一观点非常重。 刻意练习有几个特征,每一个都值得好好审视。这种练习通常是明确和有计划的,是为了提高绩效,并常常需要老师帮助;能反复多次;对结果的反馈是可持续得到的;无论是诸如国际象棋或与商业有关的纯智力活动,还是如运动这样的重体力活动,都极其耗费心神;它还是枯燥乏味的。
知道越多,创新越多
众多领域内的最伟大创新者,如商业、科学、绘画、音乐等领域的创新者,至少有一个共同点:在取得任何突破性进展之前,他们都花费了多年时间去做大量准备工作。创造性成就从来不是不速之客,虽然有些创造者后来宣称他们突然发明了一样东西。不论是晶体管收音机、甲壳虫乐队的经典专辑《佩珀军士的孤独心灵俱乐部乐队》(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移动电话,还是毕加索的伟大作品《亚维农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它们都是创作者或发明者经过早期极其艰辛的努力后才实现的,大多数创新性产品本身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研发期。伟大的创新就像玫瑰,它需要长期的细心呵护培育才会开花。
《俱乐部乐队》。这些全部由原创音乐组成的唱片改变了整个音乐界。而到《佩珀军士的孤独心灵俱乐部乐队》时期,列侬和麦卡特尼已经在一起异常辛苦地工作了10年。
研究人员的这些发现明确地提醒我们,在任何领域中,杰出人士都有着一个“10年规则”。有些研究人员没有特意去寻找这条规则的线索,但依然发现了这个规则。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著有一套名为《创造性大脑》(Creating Mind )的丛书,丛书论及20世纪早期7位最伟大的创造者:爱因斯坦、艾略特、弗洛伊德、圣雄甘地、玛撒·格雷厄姆、毕加索和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没有比这更广泛的领域了。加德纳并没有打算证明或者反驳他们需要多少工作量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但在他的研究总结里,他写道:“在整个研究中,我已经被这个‘10年规则’的作用过程深深折服。如果一个人像毕加索那样在4岁就开始练习,少年的时候便可以成为大师;像斯特拉文斯基这样的作曲家和像格雷厄姆这样的舞蹈家,因为他们在青春期晚期才开始创造性尝试,所以他们在接近30岁时才开始突飞猛进。” 即使是甲壳虫乐队也无法逃脱在创作重要作品之前必须进行的深入和广泛的准备工作。天普大学的维斯伯格教授研究了这个乐队的职业生涯,发现他们在被世界听说之前,花了数千小时一起练习演唱,这一数字与刻意练习的描述颇为相似。在早期的时候,他们很少演奏自己的歌曲,而且这些歌曲也完全没有特色;如果他们在成功之前没有潜心在自己身上进行足够长时间的发掘,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认识他们。这个乐队的第一部成功作品是《请使我高兴》(Please Please Me,1963 ),由约翰·列侬和保罗·麦卡特尼在一起工作5年半后创作出来。有人可能会争论说,这首歌曲虽然很成功,但算不上创新成就,然而在当时的流行音乐界,它无论如何都绝对称得上是重大创新。等到这个乐队发展的中期,他们制作了自己的唱片《橡胶灵魂》(Rubber Soul )、《左轮手枪》(Revolver )、《佩珀军士的孤独心灵俱乐部乐队》。这些全部由原创音乐组成的唱片改变了整个音乐界。而到《佩珀军士的孤独心灵俱乐部乐队》时期,列侬和麦卡特尼已经在一起异常辛苦地工作了10年。
创新
创新不是突然而至的,而是慢慢积累的
吉姆·马格拉福(Jim Marggraff)发明了流行的跳跃电子阅读系统和FLY电脑笔,能把人们写下的文字数字化并储存起来。他告诉《纽约时报》:“每一个新创造都基于现有创造之上。”他的经历与其他发明家一样。他说:“如果你远离这个问题,创新不会更容易实现。”相反,他说:“灵光一闪的时刻,总是出现在大量思考和研究之后。”互联网企业家道格拉斯·范·杜因(Douglas K. van Duyne)向《纽约时报》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突然顿悟的点子是一个白日做梦者的天堂,在那里,人们相信,事情要比实际上更容易。”
就像贝格托和考夫曼指出的那样,“大创新更多是基于某种领域内大量的刻意练习,而不是源自一些人的某种基因遗传天赋”。 这就是说,创新者变得伟大的方式,和任何人变得伟大的方式其实是一样的。
众多领域的研究不断发现,富有创造力的成就和内在动力是紧密相连的。
心流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教授在自己的著作中解释说,有一种特定的机制(可能是许多存在的机制之一)可以将内在动力和刻意练习的需求联系起来。他的著作提出了“心流”(flow)的概念,描述了这样一种状态:一个人完全沉浸于某项工作,时间仿佛缓慢下来,人的心情变得非常愉快,工作似乎不费吹灰之力。这种兴奋状态来自这种挑战和个人能力正好相匹配。太容易,事情就会乏味;太困难,就会导致受挫感。人们做事时,必须寻求更大挑战,然后调动更高水平的技能去迎接挑战,从而一直感受到“心流”。
杰出人士的真实经历惊人的一致
布鲁姆的研究向我们展示的次序,与现实中杰出人士的真实经历惊人的一致。他描述道:“在所有领域中,这些学生大多数都被他们早期的老师认为学得快……他们是否比其他人学得更快还不明朗……但是,他们早期的老师给他们‘学得快’的称赞,却是他们一个主要激励的来源。老师很快把他们当作特殊学生来对待,学生们也会因此而非常自豪。”
乘数效应
引发乘数效应的另一个方式,就是在竞争较少的地方学习技能。住在只有100个小孩的城市里,比住在有10万小孩的城市里更容易成为当地的数学奇才。在布鲁姆关于年轻成就者的研究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人有着同样的经历:他们先在某个小地方成为当地名人,然后到一个大地方之后,就能发现周围有很多人至少和自己水平相当。一位钢琴家回忆自己走进一流音乐学校时的感受:“这是一种震撼。当你孤立在一个小地方,你还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因为你很难找到其他弹得好的人。”但这没有问题。到了这个时候,这些人已经培养了足够的动力继续前进。但他们如果接收到一个信号,说他们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是否还能培养那种动力呢?霍华德·加德纳在对爱因斯坦、斯特拉文斯基和其他杰出创造者的研究中注意到,这些人大部分都不是来自大城市,他们都是在一个小环境中培养技能,之后才有大发展的。 相反的情况能否引发乘数效应呢?在年龄较小或小环境中,小小的成就,不管是如何取得的,总能得到额外的赞扬,这就让人产生了更多刻意练习的动力,这种说法似乎合情合理。但既然这个过程是循环的,我们能否从额外表扬开始,而不是从较高成就开始呢?也就是说,不管目前成就大小,只是简单地告诉某个人他特别优秀,激励其进行额外练习,从而使之获得更多赞扬和进步呢?这样也是合情合理的。
对7位成就特别突出的人士的研究
霍华德·加德纳在对7位成就特别突出的人士进行研究之后写道:“通常来说,作为能够继续工作的手段,创造者牺牲了个人生活中的正常人际交往。”这些人总是“极端着迷于工作,几乎没有社会生活或业余爱好”。这听起来是令人钦佩的自我牺牲和个人使命,但是这种情况通常会走得更远,甚至有时候会面目可憎。正如加德纳所言:“自信往往与以自我为中心、自尊自大、自恋纠缠在一起。每一个创造者看起来都高度自我沉迷,不仅完全陷入自己的目标中,而且很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给他人带来伤害。”伟大成就者的背后,总是有很多愤怒和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