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力量》是世界知名情感與同理心專家布芮尼.布朗博士的全球暢銷著作。本書強調「脆弱」是人的本質,是所有創造力和情感的核心,也是人性最強大的力量。展現脆弱真實的一面,真誠面對自己很害怕的部分,反而一再提升我們人際、情感、求學、職場和教養的能量。
前言
好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难就难在执行。需要毅力、执著、长期的坚持,从而养成习惯。用心学习,就会得到心的改变、思想的改变。阅读,与思想有关。
勇气、仁慈心和联结
全心投入生活的人生旅程并不是走下坡路,而是一条我们有意选择的康庄大道。坦白说,这种观点也许有些违背当下的主流文化。主动说出自己的故事、感受别人的痛苦、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里与他人真实地产生联结绝不是一时兴起的事情。 实践勇气、仁慈心和联结就是面对人生,看着周围的人,可以坦然地说:“我好累。”
爱不是我们付出或得到什么,它是存在于一个人心里的一粒种子,然后在两人之间慢慢培育、生长而形成的联结——我们只有爱自己,才能爱他人。
羞耻感、责怪、蔑视、背叛、有所保留的情感都会阻碍爱的生长,只有当这些阻碍被承认、修复、削弱的时候,爱才能存活下来。
归属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即渴望成为比自己更强大的事物的一部分。出于本能,我们常常通过适应环境和追求别人的认可来获得归属感,但适应和认可都不能取代归属感,反而会成为真正获得归属感的阻碍。只有当我们展露真实的、不完美的自我时,我们才能获得归属感,自我接纳比归属感更加重要。
勇气
“拥有自己的人生,爱上真实的自己,这将是我们所做的最勇敢的事。”
我现在才知道,拥有自己的人生并且爱真实的自己,这将会是我们所做的最勇敢的事。
- 我现在才知道,培养自己全心投入生活,并不是一个努力达到某种目的的过程,而是像慢慢靠近天边的那颗星星一样,我们永远也不会真正到达那里,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一直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 我现在才知道,诸如勇气、仁慈心和联结这样的礼物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发挥作用。而且每天都需要实践。
- 我现在才知道,在10个“礼物”里的“培养”和“放下”并不属于“该做”那一栏中的内容。因为它们不是我们必须要达到或取得的成就,它们不需要根据清单来打钩。它们是生命的实践,也是灵魂的工作。
勇于袒露自己
当我表露自己内心的脆弱和失落时,我同样能看到自己身上的勇气。
坦露自己或许痛苦,但远不如我们用生命来躲避它来得痛苦;承认自己的弱点或许危险,但远不如我们放弃爱、归属感和喜悦来得危险——正是这些体验让我们变得脆弱不堪,但我们只有勇于探索黑暗,才能发现无限的光明。
勇气具有连锁反应。
仁慈
仁慈的核心是接纳。当我们越是接纳自我和他人,我们就会变得更加富有仁慈心。
“我们在情感上与某个人的联结越强烈,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力就会越大。”
联结
我给“联结”下的定义是:存在于人们之间的能量——当人们觉得自己被关注、倾听和重视时;当人们的付出与收获没有受到任何评判时;当人们从关系中获得支持和力量时。
真正的欢笑既不是自我贬损的幽默感,也不是隐藏痛苦的强颜欢笑。当经历痛苦时,我们愿意把自己的故事与别人分享——我们彼此之间不是互相取笑,而是互相陪伴。减轻痛苦,建立联结才是欢笑的真正内涵。
人们通过欢笑、唱歌、跳舞建立情感和精神上的联结,当我们寻求慰藉、欢庆、灵感和疗愈时,这些提醒着我们只有一样东西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永远不是孤身一人。
跳舞,像没有人注视一样;唱歌,像无人聆听一样。热恋,像从未受过伤;活着,即把人间当作天堂。 ——马克·吐温
表露自己的脆弱
当我们把自己最脆弱、最强大的一面坦露给别人时;当我们怀着信任、尊重、好感和喜爱与人交往并珍视彼此间精神的联结时,我们就拥有了爱。
当我们不在乎别人的想法,且对别人的伤害有免疫力时,我们也失去了彼此之间的联结。勇气是说出我们的经历,而不是对别人的批判免疫。如果我们想要和别人建立联结,表露自己的脆弱是我们必须经历的冒险。
自爱
自爱意味着学会信任自己,尊重自己,对自己友善,喜爱自己。
羞耻感
关于羞耻感,你必须知道三件事:
- 人人都有羞耻感。羞耻感很常见,它是最原始的人类情感。没有体验过羞耻感的人说明他缺乏共情的能力,无法与他人建立联结关系。
- 我们每个人都害怕讨论羞耻感。
- 对羞耻感的讨论越少,它就越能控制我们的生活。 从本质上说,羞耻感是害怕别人不爱自己。
羞耻感是一种强烈的痛苦感受或体验,我们觉得自己有缺陷,因此不值得拥有爱和归属感。
完美主义
真正困难之处在于放弃追求完美,转而寻找自我,这才是真正令人称道之处。 ——安娜·昆德兰
完美主义是自我破坏和自我陶醉的信念体系。完美主义者经常抱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们过着完美的生活、我们看上去很完美、我们表现得很完美,就能减轻或躲避由责怪、评判和羞耻感带来的痛苦。
- 完美主义是自我破坏,因为世上本来就不存在完美。完美是一个无法达成的目标。而且,完美主义更多的是一种认知——我们希望别人觉得我们是完美的。同时,完美遥不可及——因为不管我们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都无法控制完美。
- 完美主义使人上瘾。体验羞耻感、评判和责怪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常常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完美。因此,我们不去质疑完美主义的错误逻辑,反而变得越来越追求十全十美。
- 感到羞耻、被人评判、受到别人的责怪是人们真实的情绪体验。完美主义恰恰会增加这些负面情绪发生的概率,并常常导致人们产生自责:是我的错,我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不够完美”。
自我怀疑与创造力
自我怀疑会阻碍我们挖掘自身的天赋,展示自己的才能。挖掘和展示天赋是重视精神并与上帝建立联结的体现,自我怀疑会唆使恐惧吞噬我们的信仰。
人人都有天赋和才能。当我们挖掘出自身的天赋并把它展示出来时,我们就找到了生命的目的和意义。
现在我终于明白我的闺蜜劳拉为何总是说:“攀比就像一个偷走幸福的贼。”
- 挥霍天赋会让生活充满悲痛。事实证明,如果我们尚未发挥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这既算不上好,也不算太糟糕,不过代价是我们自己的身心健康。当我们没有利用自己的天赋去创造有意义的生活,我们就会奋力挣扎,同时感到孤立、空虚、挫折、愤懑、羞耻、失望,甚至悲痛。
- 大多数寻求灵性上的联结的人只会抬头望天,喟叹上帝为何如此遥远。其实上帝就常驻于我们心间,而不是在天上。展现你的天赋和才能是与上帝建立联结最强有力的动力来源。
- 利用我们的天赋和才能创造有意义的生活,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有意义的工作并不一定都有回报。有些人努力保持平衡——运用天赋和才能投入工作——既能满足自我又能养家糊口;然而大多数人只能勉强维持。
- 没人知道什么对我们“有意义”。无论是在外工作、抚养孩子、当律师,还是教书或画画,文化都不能界定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意义。正如我们的天赋和才能,每个人的“意义”都不相同。
作家威廉·普洛默(William Plomer)将创造力看作是“将看似不连贯的事物联结起来的力量”。
不要询问世界需要什么,问问什么事情可以令你激情飞扬,然后付诸行动。世界需要激情飞扬的人。 ——神学家霍华德·瑟曼
复原力
复原力是逐渐领悟的过程。这段经历告诉了我什么道理呢?我们不仅要拥抱自己的过去,爱过去的自己,并且要还原事情的真相!我们必须学会通过克服羞耻感来创造自我价值。
平静
焦虑确实可以“传染”,淡定亦是如此。 ——心理学家、作家哈丽特·勒纳
平静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以捉摸的虚无上,而是一个澄清的过程,将心灵带至洁净的空间,我们在那里得以感受、思考、想象和质疑。
淡定
我把淡定定义为:个体在应对情绪反应时秉持富有洞察力和正念的态度。一说到淡定这个词,我脑海中就会自然浮现出那些淡定的人能专注地观察复杂情境,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陷入高亢的情绪中,例如恐惧和愤怒。
直觉
安妮·拉莫特(Anne Lamott)书中的一句话:“信念的反面不是怀疑,而是确定性。
直觉不是一种单一的认知方式——它是我们为不确定性保留空间的能力,我们愿意去相信获得知识和洞察力存在着多种方式,包括本能、经验、信念和理智。
直觉并不是完全脱离理性思维,事实上,心理学家认为直觉是快速的、潜意识的联想过程——就像脑筋急转弯。大脑首先进行观察,扫描它自己的文件,然后将所观察的内容与现有的记忆、知识、经验匹配,一旦大脑完成一系列的匹配工作,我们就对眼前的事物产生了“直觉”。
全身心投入生活
我非常喜欢作家安妮·拉莫特对欢笑的解释,她说:“欢笑就是圣洁的恩赐。”阿门!
作家玛丽·乔·普特尼(Mary Jo Putney)曾经说过:“一个人儿时的最爱会在心底保留一辈子。
霍皮印第安人有句谚语:“看我们跳舞吧,这就等于在聆听我们的心声。”我知道让别人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气,我们本来可以尽情地欢笑、唱歌、跳舞,却戴着“耍酷”的面具,受钳于“掌控一切”的欲望,生命太宝贵,禁不起如此的浪费。
玩乐
如果想要全心投入生活,我们必须知道如何休息和玩乐,并放弃把精疲力竭当作地位的象征,把产出的生产力当作自我价值。
布朗博士认为玩乐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他说:“玩乐的反面不是工作——玩乐的反面是抑郁。”他提出:“尊重我们人类玩乐的天性可以改善我们的工作,它可以帮助我们重拾热情和对工作的新鲜感。玩乐有助于我们解决困难,开拓思维,提高技艺水平,也是发挥创造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真正的玩乐源于我们内心的需要和本能,它是我们找到工作中持久的快乐和满足感的必经之路。从长远来看,工作不能脱离玩乐。”
寻找人生价值
全心投入生活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意味着我们要从生活中获得价值感,并培养出勇气、仁慈心和联结的特质。早晨醒来,我们会对自己说:“无论我做到什么,还有多少没有做到,我都觉得满足。”晚上临睡前,默念着:“我的确不完美,很脆弱,有时也会胆小,但这不能改变我勇敢、值得被爱、拥有价值感的事实。”
附录
作者的个人网站——浏览与“羞耻感复原力理论”和“全心投入生活理论”相关的学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