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About
    • Notzuonotdied photo

      Notzuonotdied

      总有一天,走过的路上定是百花齐放,因为汗水是不会骗人的!

    • Learn More
  • Posts
    • All Posts
    • All Tags
  • Blogroll
    • Notzuonotdied photo

      Blogroll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ingBlog EdmondFrank's 时光足迹 wen-tao.com 实验室算法博客
  • Projects
  • Tips

设计师要懂的心理学

18 Sep 2017

Reading time ~1 minute

Hits:

  这本书篇幅短小,但引人入胜。书中汇集了100个有趣的人类认知常识,并密切联系设计实际。每个常识都独自成章,结合生动的示例,且中间贯穿着最新的科学研究,结尾附有即学即用的设计小贴士。保证你读后深受启发!——C. Jarrett

人越不确定就越固执己见

  • 不要花费大量时间尝试改变别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 改变他人观念的最佳方法是让他们先认同一些非常小的事情。
  • 不要证明别人的观念是不合逻辑的、没道理的、不明智的。这可能会适得其反,让他们的信念更根深蒂固。

人与概念模型交互

  • 有针对性地设计概念模型,而不要让它因技术而“泛滥”。
  • 设计直观用户体验的秘密,是确保产品的概念模型尽可能和受众的心智模型匹配。你如果做到了,就会创造出非常好的可用性体验。
  • 你如果有个全新产品,知道它不匹配任何人的心智模型,那么就需要通过教学来让用户创造出新的心智模型。

故事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 故事是人们处理信息最自然的形式。
  • 如果想让用户自然地得到因果关系,就编个故事吧。
  • 故事不仅是为了娱乐。无论你的内容多么枯燥,故事都能让它更易于理解,形象生动,便于记忆。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

  2009年出版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津巴多时间心理学》(The Time Paradox), Philip Zimbardo和John Boyd在书中讨论了人们对时间的感受是相对而非绝对的。如同存在视觉错觉一样,也存在时间错觉。Zimbardo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越多,越觉得时间流逝得多。与本章前面提到的“渐进展开”类似,如果人们在任务的每一步都得停下来思考,就会觉得完成这个任务耗时很长。进行心理活动让你觉得过了很长时间。 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和反应也深受可预测性和预期的影响。假设你正在电脑上编辑视频,刚刚点击了按钮,等待编辑的视频生成,你是否会对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而感到苦恼?如果你经常生成视频,并且通常都需要3分钟的话,那你就不会觉得3分钟很长。如果界面上有个进度条,你就会有所预期,可能会去给自己倒杯咖啡再回来。但如果有时生成视频需要30秒,有时需要5分钟,并且你也不知道这次需要多久,那么倘若这次需要3分钟,你就会等得非常不耐烦,感觉3分钟比平时更长。

时间是相对的

  • 使用进度条,让用户知道要等待多长时间。
  • 尽量让完成某项任务或显示信息所需的时间保持一致,以便用户相应调整自己的预期。
  • 为了让处理过程显得短一些,把任务拆分成几步,并让用户少动脑子,因为进行心理活动会让人感觉过了很长时间。

人的动机来源

  • 离目标越近,人们就越有动力完成它,尤其是当成功近在眼前的时候。
  • 找到信息的过程越容易,用户就越投入其中。
  • 只给出少量的信息,并为用户提供寻求更多信息的途径,可以诱发用户去找寻更多信息。 信息来得越不可预期,人们越容易沉溺于发掘信息。

人天生懒惰

  • 设计时尽量假定人们想用最小的工作量完成任务,因为这种可能性最大。
  • 恰到好处的解决方案就能够让人满足,不一定需要最优方案。

人们归因于你而不是客观情况

  • 如果你正在采访用户,想了解他们如何使用你设计的产品,那么对于访谈的解读和分析一定要小心。你评价“用户将会做什么”时可能会倾向于强调个性,而忽略了环境因素。
  • 如果你正在采访某个领域的专家,了解人们会怎么做时,也应该慎重衡量他说的内容。专家可能会忽略一些客观因素,过多地强调人们的个性。
  • 想办法来检测你自己的偏见。如果你的工作需要大量分析人们的行为动机,那在分析之前记得扪心自问:“我会不会犯基本归因错误呢?”

沟通时说话者与倾听者的大脑同步

  • 倾听会使大脑产生同步,这有助于理解对方所说的内容。
  • 通过音频或视频传达信息,让人们能听到说话者的声音,是帮助用户理解信息的绝佳方式。
  • 如果想让用户清晰地理解信息,就不要单纯依赖阅读这一种方式。

人在忙碌的时候更加愉悦

  • 人们不喜欢闲着。
  • 人们喜欢做事而不是闲着,但是做的事必须是有意义的。如果人们认为要做的事纯属瞎忙,那么他们宁愿闲着。
  • 忙碌时人们更愉悦。
  • 如果一项工作需要人们等待,那么最好在等待的过程中带给他们一些乐趣。

入会条件效应

  1959年,斯坦福大学的Elliot Aronson最先开始了关于“入会条件效应”的研究。Aronson设定了3种入会难度(困难、适中、简单,其中困难其实并非想象的那么难),并且针对被试者随机指定难度。他确实发现入会条件越苛刻,人们越喜欢这个团体。

认知失调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Leon Festinger(1956)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Aronson利用这一理论来解释人们为什么喜欢那些入会条件苛刻的团体。人们好不容易才成为了团体的一员,却发现团体并不是想象中那么令人兴奋或有趣,这导致他们的思维过程中发生了冲突(失调):如果这个团体这么无聊且无趣,为什么我当初要历尽“千辛万苦”加入呢?为了缓解这种失调,你告诉自己这个团体真的很重要且很值得加入。这样一来,你就不后悔经历这些痛苦了。

证书和评分具有引导力

  人们很容易受他人观点和行为的影响,尤其在自身不确定的时候。如果想影响他人的行为,可以使用证书、评分和评论。有关评分人和评论人的信息越多,评分或评论产生的影响力就越大。



心理思维方式设计 Share Tweet +1